amjs澳金沙门151(澳门)股份有限公司

重点实验室

当前位置:首页  科学研究  重点实验室


结构分析与动力学实验室


  结构分析与动力学实验室1956年成立于我校的力学教研组,1998年被山东省进出口商品检验局认定为金属材料进出口商检实验室,1999年被山东省教育厅认定为山东高校一类实验室,基础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3年被山东省教育厅立项为“山东省基础力学示范中心”高校实验室建设项目,2006年被山东省教育厅确定为“十一五”省级强化建设重点实验室,2010年通过了验收,2011年批准为山东省“十二五”建设重点实验室。本实验室2000年和2006年分别获得固体力学和工程力学二级硕士学位授予点,2010年获得力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我校对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一直十分重视,近5年来,学校投入建设经费400多万元用于设备和软件购置,目前实验室使用面积达 ,仪器设备总值980万元。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本实验室已具备较好的实验条件和较强的研究能力。

  结构分析与动力学实验室现有教授9名,副教授11名。其中省级教学名师1名,具有博士学位的18名,被其他院校评(或聘)为博士生导师2名。形成了以一支由教授和博士为学术带头人、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本实验室目前已经形成了结构数值分析方法、结构动力学分析、结构热力学及强度分析等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近5年来,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先后共承担国家863项目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项,发表论文227篇,其中被SCI、EI检索153篇。
  近5年来,结构分析与动力学实验室取得了一系列国内有较大影响的标志性科研成果,为我国应用科学和工程科学的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标志性成果1:在完成国家基金科研项目中,提出了黏聚裂纹耗散能变分原理,解决了软化材料的非线性断裂分析中的国际难题,推进了断裂力学的发展及工程应用。
  标志性成果2:研究陶瓷热物性参数与几何参数对蓄热体热工特性的影响规律,为国家863重点项目“乏风氧化利用关键技术与设备开发”中的陶瓷蓄热体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为我国实现大规模、低成本地治理和利用煤矿乏风瓦斯提供技术保障,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标志性成果3: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基金、省基金、国防装备研究项目以及企业联合项目的资助下,通过对汽轮机叶片、军用特种重型车辆、轻型载货车、履带式水稻收割机以及拖拉机驾驶室这些机械与车辆结构CAE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理论成果,为解决结构的工程实际问题奠定了基础,累计取得了10亿元的经济效益。

  结构分析与动力学实验室所在学科承担着全校力学课程的本科教学任务,《材料力学》课程2006年被评为山东省高校精品课程,自2006年以来相关专业的本科学生考入全国重点大学研究生600余人。近5年来,共招收全日制力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8名,有31名获得硕士学位,其中7名硕士毕业生考入中国科学院和全国重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获得山东省优秀硕士论文1篇,山东省研究生优秀创新成果奖3项。



精密模具实验室


  山东省精密模具高校重点实验室是amjs澳金沙门151重点建设的实验室,始建于1995年(原名特种加工实验室),1996年4月经山东省教育厅批准建立山东省特种加工高校重点实验室,2001年更名为山东省精密模具高校重点实验室,是“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强化建设的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36人(其中教授18人,博士28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18人,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人。实验室拥有一支年富力强、科研经验丰富、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科研团队,主要进行精密模具、特种加工、材料成型、机械系统测控、机电产品设计制造等领域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设有模具设计制造集成技术、特种加工工艺研究、模具新材料与热成型技术、机械系统测控与分析四个研究方向。
  近年以来,实验室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30余项,承担省科技攻关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项目40余项,承担企业合作项目100余项,科研经费3000余万元,转化科研成果60余项,取得社会经济效益30000万元。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研奖励2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发表科技论文500余篇,三大检索论文200余篇。

  实验室累计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用于人才培养、图书资料、开放课题、学术交流、设备购置及条件建设,现有德国DMG公司生产的DMU70eV型五轴联动加工中心等大型仪器设备10台套,其它设备180余台套,实验室科研、设备及生产用房2650平方米,已形成了完善的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在模具设计制造集成技术、表面光整加工技术、子午胎模具无图纸制造技术、机械系统测控与分析技术等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先进复合材料实验室


  先进复合材料实验室是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始建于2000年,2002年被amjs澳金沙门151评为校级重点实验室, 2005年被评为山东省重点实验室,2006年又被山东省教育厅评为十一五省级重点实验室,2011年继续被山东省教育厅评为十二五省级重点实验室。是amjs澳金沙门151的国家工业陶瓷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工程技术研究院组成单位之一。实验室地处我国五大陶瓷产地之一的山东省淄博市,陶瓷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树脂基复合材料工程研究的外部条件十分优越。

  现有科研人员28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1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9人,讲师8人。在该研究梯队中,有我校136人才工程4人,校特聘教授1人。该队伍中13人具有博士学位,12人具有硕士学位。
  经过多年建设,实验室已经拥有了先进复合材料及复合材料工程化研究试验条件。实验室现下设陶瓷基复合材料实验室、先进金属材料实验室、材料物理化学实验室、高分子材料实验室、粉体工程实验室、材料分析测试室六个子实验室,实验室面积达2215m2。实验室现有各类实验仪器168台,仪器总值1246万元。如从日本进口多功能气氛烧结炉(Multi-5000)、从美国进口的化学气相渗透炉(CVI)、热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等。

  近年来实验室先后承担国家、省部以及其它各类科研项目40余项,科研总经费达1392万元;为地方和企业解决技术难题10余项,技术转让获得直接经济效益3400多万元。科研成果获得省、校级奖励23项。在核心期刊发表科研论文共278余篇,其中174篇被SCI和EI等权威机构检索。出版专著1部。



精密工程测量实验室


  山东省精密工程测量重点实验室是2011年6月28日由山东省教育厅批准设立的以国民经济建设中精密工程测量为研究对象的实验室。该实验室依托山东省基础地理空间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测绘学科一级硕士点,在我校特聘教授中国科学院许厚泽院士的带领下,顺应现代工程测量和工业测量发展趋势,结合我国大型工程建设和国家重大军事、科研项目的迫切需要,积极开展精密工程与工业测量及其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重点解决国家和地方大型工程建设及其运营管理安全等关键测绘技术问题,集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于一体,为山东省精密工程测量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高层次研究人才。目前实验室拥有万元以上仪器设备100余台(件),仪器设备价值约1100万元,实验室面积1700多平方米。下设精密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GPS和工程信息四个专业实验室,承担着本专业和相近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实验教学和科研任务。实验室拥有一批高素质的研究队伍和创新人才,现有专职研究人员26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1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3人。教育部测绘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中国测绘学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中国测绘学会大地测量专业委员会委员2人。实验室充分发挥各种资源优势,坚持走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发展道路,积极开展GPS精密定位、定轨、变形监测、工程信息系统、摄影测量与三维激光扫描等方向的研究,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近五年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纵向项目30多项,横向项目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8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140多篇,三大检索65篇,科研总经费740万元,为山东省乃至全国精密工程测量做出了重大贡献。



精密制造与特种加工重点实验室


  山东省精密制造与特种加工重点实验室是2009年由山东省科技厅批准成立的省级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是在山东省精密模具高校重点实验室基础上建立的,是amjs澳金沙门151重点建设的实验室,被列为山东省高校“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强化建设。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36人(其中教授18人,博士28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18人,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人。实验室拥有一支年富力强、科研经验丰富、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科研团队,主要进行精密模具、特种加工、材料成型、机械系统测控、机电产品设计制造等领域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设有模具设计制造集成技术、特种加工工艺研究、模具新材料与热成型技术、机械系统测控与分析四个研究方向。

  近年以来,实验室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30余项,承担省科技攻关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项目40余项,承担企业合作项目100余项,科研经费3000余万元,转化科研成果60余项,取得社会经济效益30000万元。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研奖励2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发表科技论文500余篇,三大检索论文200余篇。

  实验室累计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用于人才培养、图书资料、开放课题、学术交流、设备购置及条件建设,现有德国DMG公司生产的DMU70eV型五轴联动加工中心等大型仪器设备10台套,其它设备180余台套,实验室科研、设备及生产用房2650平方米,已形成了完善的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在模具设计制造集成技术、表面光整加工技术、子午胎模具无图纸制造技术、机械系统测控与分析技术等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旱作农业机械及信息化实验室


  2011年4月被批准为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学术团队共有30人,其中教授13名、博士20名、泰山学者1名,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名、博士生导师5名。实验室主任王相友教授是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李洪文教授是我校农业机械化工程学科的“泰山学者”岗位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实验室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旱作农业机械及信息化相关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及装备的研究,在田间作业机械及其信息化、农产品加工与农业生物质综合利用和农业动力与运输机械及其自动化研究等方面形成了优势和特色,在保护性耕作技术、玉米联合收获技术、农产品远红外干燥技术、农用车电气技术及自动控制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居于国内领先水平,在生物质裂解液化工艺与装备、低温挤压膨化啤酒辅料设备及其酿造啤酒工艺等方面的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承担了一大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取得了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为山东省乃至全国的旱作农业机械及信息化技术发展和行业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近5年来,分别承担了国家“十五”、“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项目56项,科研经费合计2800万元。取得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270余篇。成果转让或被采用16项,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近3亿元。
  标志性成果1:保护性耕作技术与装备。“北方一年两熟区小麦免耕播种关键技术与装备” 获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成果解决了国内长期存在的大量玉米秸秆覆盖条件下小麦少免耕播种难题,促进小麦免耕播种从一年一熟区向一年两熟区发展,实现一年两熟区由单季免耕向双季全程免耕播种跨越。依托本项目开发出10多种保护性耕作专用机具,获得22项国家专利,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标志性成果2:农产品挤压膨化加工技术与装备。“农产品低温挤压加工工艺、机械设备及其应用成果转化”项目于2009年10月经汪懋华院士、蒋亦元院士主持的专家鉴定会认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啤酒辅料低温挤压加工设备、加工方法和糖化方法” 获得2010年度山东省技术发明二等奖;“农产品高值化挤压加工与装备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2011年申报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现已通过专家答辩。
  标志性成果3:农产品干燥贮藏与生物质综合利用技术。“双孢菇自发气调冷藏保鲜技术及其产业化的研究”2005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远红外蔬菜脱水机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和“双孢蘑菇绿色安全贮藏保鲜技术及其应用”分别获2009和2010年度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生物质热裂解液化装置的研制及应用”2008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生物质快速热解液化机理的研究获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实验室一直注重国内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并在重要学术机构和团体担任要职。2008年举办了“中-加保护性耕作技术论坛”,2011年5月承办了“2011农业工程新技术国际学术会议暨泰山学术论坛”,对扩大我省旱作农业机械国内外学术影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实验室面积达8900多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近3000万元,拥有30余台价值在10万元以上的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实验仪器。